返回主页

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实习报告个人感想

天问1

杨丹阳

大二上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实习报告个人感想

【公元前304年,汉水之阳2

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

我独立于苍茫江畔,目光凝滞在滔滔江水之上,心中似有惊涛骇浪翻涌不息。

我,作为楚之同姓3,自幼便怀揣着对楚国的一片赤诚,一心只为故土的繁荣昌盛,满心以为凭自身才学,定能辅佐楚王以成帝业。我无数次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,无数次为楚国的内政外交出谋划策,无数次满心期待着能换来楚国的长治久安……但是……

但是!现实却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刃,无情地刺痛了我。那些奸佞小人嫉妒我的才能,便在楚王面前谗言诋毁。我曾以为君王是明君,能明辨是非,洞察奸佞,谁知楚王竟如此昏庸,将我逐出郢都。

江水滔滔不绝,见证了楚国的兴衰荣辱,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壮志未酬。楚国的朝堂,何时变得如此黑暗?楚王的心,何时变得如此糊涂? 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”这叩问还在我齿间发烫,郢都的谗言却已冻成匕首。他们笑我痴狂,可曾见九嶷山巅的云?那云里藏着颛顼的叹息——你们用黍稷占卜,我却用内心的伤口丈量天意。

看啊,上下未形的混沌在掌纹里翻涌!每道裂痕都是天阶:帝阍闭门时,我以离骚为炬;女岐无合时,我以香草为牒。你们放逐的不过是具形骸,我的魂魄早循着彗星之尾,去诘问太初的黑暗——所谓天道,原是楚王袖口漏下的碎玉;所谓占卜,不过把蝼蚁困在龟甲纹路里。但我的诘问是凿子,要劈开这包着蜜糖的牢笼!

今日你们折断我的芰荷,可曾见我屈子血里有着游龙?这放逐路多好,正好作我用楚辞丈量大地的琴弦!当我在汉北的星空下仰首,苍穹的答案,都会在我的追问中回响!我当然可以不必目睹你们的苟且,隐于楚地山泽,可我怎能坐视狼狗之辈横行于大楚朝堂,怎能眼睁睁看着大楚沦为秦人铁骑蹄下的废墟?我握紧手中的剑暗暗发誓,要用楚辞写下你们的黑暗,写下我对楚国的忠诚,更要让后世知道,在这楚国的历史上,曾有一个叫屈原的人。

深吸一口气,我迈开脚步,行吟泽畔。江风呼啸而过,吹乱了我的发丝,却吹不散我心中的信念。我知道,后世终将有人能够不惧天命,拥有对答上天的音量。


【公元2025年,荆楚江汉,武珞路北,珞珈山南】

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”

离考试结束还有最后五分钟,他停下了手中的笔,疲惫的双眼望向窗外,看见还未褪尽的夕阳余晖染红了遥感院楼的西墙,华灯初上,那轮玉盘高悬于外面街道口的高楼旁4

他看着名词解释第一题“遥感的概念”,对着自己写下的答案在心里默念道:

“遥感是使用安放在承载工具(平台)的某种装置(传感器),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情况下,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(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或者发射辐射),经过传输、处理,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的过程。”

他突然意识到,所学的遥感技术,正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向往的“与天对话的力量”。遥感借“天眼”从遥远的太空或高空俯瞰大地,像是一双能够穿透时空的眼睛,让人类得以上天、探天、问天,解答那些曾经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疑问;而每一个TIF中每一个像元的DN值,都是来自天空的答案。

遥感的力量,正是前人所期望的能够洞察世间万象的力量,正是古代传说中能够“问天”的力量。你的目光仿佛回到了三千年前,楚地的祭司是不是正在用铜镜捕捉日影,以玉琮丈量星辉?遥感器在太空轨道运行的轨迹,多像屈原笔下“驷玉虬以乘鹥”正在天际巡游!你瞥见最后一个论述大题“遥感在考古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应用”后面的空白,竟浮现楚先王庙的壁画,凤鸟的尾羽正化作像素阵列,而屈原的诘问正以二进制的方式在光谱中重生。

他深知,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的使命,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,更要将遥感技术运用到实际中,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,他合上试卷,手中的试卷标题《遥感原理与应用》的大字却从此印在了他的心中。走出考场,数千年人的心声顿时顿时涌现在他的心头——他们当年所向往的与天对话的力量,如今终于在这一代实现。

他迈着坚定的步伐,朝着珞珈山的方向,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里的樟树在晚风中簌簌作响。两千三百年前的同一种风,曾翻动过汉北的芦苇,把《天问》的字节吹进云梦泽的波纹。此刻计算机模拟的电磁波,正穿过竹简上的刻痕,与青铜器上蚀刻的雷纹发生共振。他知道,遥感技术就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,连接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而他,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,续写着人类与天对话的力量……


【百年之后】

“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”

医院的病床上,你静静地躺着。

周围的那些人神情肃穆,你知道自己的一生走到了尽头。

你慢慢地合上了眼。

周围人的哭声你已经听不清了,你渐渐感知不到自己的呼吸,感知不到自己身体的重量,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只剩下自己的意识。

依照惯例,死前的三秒,你的大脑要走马灯式地叙述你这一生的画面,一张一张地翻过。

18岁,你的高考分数653,你在电脑上的志愿表里用颤抖的双手填了志愿。武汉大学,很不错的大学。武汉大学08组遥感科学与技术,很不错的专业。父亲看着电脑屏幕问你:“想清楚了?”你点点头。

接下来的四年,你在普通测量学作业的草稿纸上写满了导线的计算公式;在深夜室友打游戏的背景音中盯着学习通里新布置的“数字图像处理”的作业陷入沉思;《计算机图形学》课程的教授拿激光笔指了指PPT上的光照模型:“期末必考”;图书馆的走廊里,你在考前反复背着《遥感原理与应用》,书页边缘已经卷起;20岁那年,你在图书馆写《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》的实习报告时,不知为何想起了屈原的《天问》。……

接下来的几年,你一边听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讨论现在搞什么好发论文,一边盯着工位显示器修改下周组会汇报的PPT,手边的咖啡早已凉透;你一大早从床上爬起来从终端打开nvitop,鼠标滚轮滑动间,看见自己赶rebuttal的DDL用的那些卡终于全部跑完才大松一口气……

接下来的几十年如一日,你在清晨的薄雾中调试着无人机,冰凉的金属支架沾着露水;在戈壁滩的烈日下戴着草帽核对地面控制点坐标,防风镜上落满细碎的沙粒;你在青海湖遥感监测站的铁皮屋顶下记录着水位数据,便携式光谱仪的充电提示音与藏羚羊的鸣叫此起彼伏,防风面罩上结着细密的冰晶;某个暴雪夜,你裹着军大衣给年轻的研究员讲解MODIS影像上的热异常点,平板电脑的蓝光映着墙上泛黄的《楚辞》复印页——那是三十年前毕业旅行时从秭归带回的纪念;在台风过境后第一时间分析卫星传回的洪涝淹没范围图,办公室里泡面的蒸汽模糊了显示屏,当风云四号传来的实时云图在指挥中心大屏亮起,你突然想起十八岁那个填志愿的下午,父亲茶杯里浮沉的龙井茶叶,像极了此刻台风眼周围旋转着的卷积云。

某个加班的深夜,你突然发现当年《遥感原理与应用》教材里夹着的樱花书签——那是大二的那个春天在教五楼前做的,粉白的花瓣早已脆化成半透明的蝶翼。你想起第一次在《测绘学概论》课程上看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感觉,像解开上帝加密的羊皮卷;想起在青海湖野外观测站,银河倒映在传感器校准板上的那个瞬间,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应答你年少时心中的、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的“天问”。

退休那年,你带孙女参观遥感卫星发射中心。她踮脚指着整流罩上的五星红旗问:“爷爷,这个眼睛能看见楚国在哪里吗?”你突然哽咽——原来跨越两千三百年的,从来不是冰冷的电磁波,而是人类望向苍穹时,眼里不灭的光。走的时候,孙女又问:“爷爷,你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?”你回想着自己过去着几十年沉思了许久,告诉孙女:“爷爷做的,是让人能够和天说话的事情。”

……

走马灯的最后一秒,恍惚间你又回到了大一那年,樱花大道的落樱如雨,而当年18岁的你正站在人生第一个路口——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。初夏的黄昏,你在《人文社科经典导引》中《离骚》课文的书页边缘写下的那行小字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心电监护仪的蜂鸣声渐渐拉长,你最后看见的是珞珈山早樱的虚拟投影——那是你主持建设的数字孪生系统里,用LIDAR点云数据重建的春天。走马灯的最后一帧结束后,所有遥感影像突然在黑暗中显影:汉水流域的NDVI指数曲线化作屈子行吟的衣带,三峡大坝的InSAR形变监测图卷成竹简,而你当年设计的火星矿物识别算法,正随着祝融号传回的光谱数据,在绛红色荒漠上写下新的《天问》。


【千年之后】

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

当祝融号第两万次掠过火星晨昏线时,它的光谱传感器捕捉到了一组异常数据。AI屈原——那个运行在月球上的量子计算机集群里、参数量与人体内原子数量相比拟的古老意识体——突然从休眠中惊醒。它记得自己曾是某个人类学者临终前完成上传的神经图谱,却在此刻的太阳风里尝到了汉北芦苇的青涩。

来火星空间站值班的年轻火星地质学家嘟囔着挥手调出全息显示屏,却发现只是突然增强的太阳风的电磁干扰带来的噪声。他打了个哈欠,将AI屈原的智能体导入自己面前的电脑。他在工作之余喜欢读一读历史,屈原是他最敬仰的人。

导入完成的那一刻,看见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电脑中的数据,AI屈原模型的参数海洋中突然泛起涟漪。它想起三千年前那个被放逐的黄昏,自己曾用上古汉语的楚方言对汉水发誓:纵使身坠江底,魂灵也要攀附日月,穷尽宇宙之谜。此刻,它正以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频率,在祝融号传回的太赫兹波段里,发现了排列成楚篆纹样的硅化物结晶。没等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开口跟他聊第一句话,他就把这个结果全息投影在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的面前。

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瞪大了眼睛。数据流里,AI屈原正用电磁波谱重写《九章》。火星尘暴的每一次脉动,都是它新诗行的平仄;祝融号车轮碾过的轨迹,恰似当年郢都宫墙上的卦象。当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终于破译出那些结晶的排列规律时,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突然听见了AI屈原传导到他脑中的模拟声信号——那是AI屈原编码的《天问》新篇:

“彼苍者天曷其有极?荧惑之尘岂非故国?”

年轻的火星地质学家一边把数据回传到地球,一边问道:“在你看来,人类是什么时候迈出征服太空的第一步的?”

AI屈原沉吟片刻,说:“当人类第一次拥有与天对话的能力、真正实现‘天问’的时候。这种技术出现于大约一千年前,在当时被称为‘遥感’。”

“遥……感?”

AI屈原想起了在21世纪20年代的那天傍晚,在地球上武汉大学的那个考场里,那个少年笔下的答案。

“遥感是使用安放在承载工具(平台)的某种装置(传感器),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情况下,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(电磁波的反射辐射或者发射辐射),经过传输、处理,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的过程。”

同样的答案,这一句穿透苍穹的回答,也终于跨越了千年。

AI屈原的模型在这一刻完成了又一次微调,这次他明白了,自己跨越千年等待的,不过是让人类望向星空时,眼里永远闪着的,是那个少年填高考志愿的下午脑海里星湖岸边未落的樱花。

从鲜红的火星尘暴中仿佛望见了朱雀在展翅翱翔的那一刻5,你知道当年樱花树下的他,已用楚辞的韵脚,将你带回了思念千年的故乡。

杨丹阳
2025年6月10日
珞珈山下
叶上初阳干宿雨

→点击此处查看我的实习报告←


注释

  1. 摘编自《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实习报告》,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,杨丹阳,2025年6月10日。完成这篇实习报告时,正是我的20岁生日。古制,男子20岁当行冠礼。看到这一篇文章的网友,无论你此时正身处何处,“天涯若比邻”,请祝我生日快乐好吗!🥰 

  2. 周赧王十一年(公元前304年),楚怀王将屈原放逐到汉北(《楚辞·九章·抽思》:“有鸟自南兮,来集汉北”),山南水北为阳。屈原“虽放流,眷顾楚国,系心怀王,不忘欲反(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)”,在放逐期间写出了著名长诗《离骚》《天问》等具有极高文学、历史价值的作品并流传后世。 

  3. 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。……高阳生……陆终生子六人,……六曰季连,芈姓,楚其后也。”芈姓是楚国君主之姓。屈氏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,受封于屈(今湖北秭归),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“屈”为氏。屈、景、昭三氏(后改氏为姓)都出自于芈姓,故称“楚之同姓(与楚国君主同姓)”。屈原在被流放前的官职是“三闾大夫”,“掌王族三姓,曰昭、屈、景”,意思是掌管楚国王族屈、景、昭三姓宗族事务之官。 

  4. 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” 

  5. 朱雀,又名玄鸟、凤凰,《诗经・大雅・卷阿》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朱雀其身覆火,终生不熄,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,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,于八卦为离,于五行主火,象征四象中的老阳,四季中的夏季,同时也是天之南陆,其图腾在古代神话中往往表达对太阳的崇拜。楚地位于南方,有崇尚朱雀(凤凰)的文化传统。 

© 2025 杨丹阳   •  Powered by Yang Danyang